前言補記
人的身体靠兩隻腳支撐,一隻叫左腳,一隻叫右腳
人的品格靠兩隻腳支撐,一隻叫感恩,一隻叫誠信
身体失去了雙腳,也能活出另類的彩色人生
品格失去了雙腳........(101.04.23)
本文所言,不適用於職場上的權謀,更不適用於政治
人物,因為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為權謀及政治人物
服務而存在 (103/11/27)
前言
人是一種很複雜的動物,研究人的文獻很多,各家各派的說法也不同,各有立論,也都各自成理,不過能夠寫成「研究」的作者,有的時候也難免會忽略了本身也是主角的角色,本文是筆者就多年人生經驗的領悟,針對每一個與自身有互動關係的人,以及觀察他人之間互動時,從「識人」與「用人」兩個觀點上,提出自己淺顯的看法,和大家分享,共同愓勵,但是更重要一點的是,大家要從「嚴以律己、寛以待人」的角度來看待「人」,若只是一昧而且斷章取義的套用部份本文所設計的「量尺」去度量他人的話,也就是「嚴以待人、寛以律己」的時候,鐵定會造成既有的亂象加劇,反而有違了本文的原意。
天下遠見所出版的融入顧客情境一書,描述的是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用誠信的信念來訓練人員與管理統一集團的總總。個人則將誠信再區分為和人以及和人以外的一切的相處等二種,分別予以說明。
國泰企業蔡萬霖先生有句銘言(台語):不識錢,沒要緊,不識人,就去了了。意思是,不懂理財,我們可以請一個懂得理財的人替我們管錢,但是若是識人不清的話,一切就完了。識人的學問大得很,做人處事的道理也深得很,談不完、也說不清,沒有速成班,只能靠自己經驗的累積。以下為個人的經驗累積,為大家提供一個驗証與速成的方法與管道。
相處有和人以及和人以外的一切的相處等二種分別。
1.和人以外的一切的相處
這裡是指一個人所扮演角色的職責、隨身所處的環境或者所能運用到的有形與無形物質等等,他都要一本誠信的盡心盡力、善待環境、以及珍惜與珍愛物質,此一區塊最忌諱的是破壞。
2.和人的相處
在人的群体中,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很多人會說見人見智,但筆者認為在於「誠信」而已。或許有人會說,一堆人,你和每一個人講誠信,不是笨蛋就是傻瓜,再不然就是瘋子,但筆者要說的是,誠信是用在人與人長時間相處,而且彼此有互動關係時的基本規範,而不是用在臨時性的聚會之用,如果一個人在和別人(或人以外的一切)長時間密集的相處互動時,完全不顧誠信原則,只一昧的在當中玩弄著謀略,甚至於套取其中的私密隠私,再進行傷害的動作時,不管是有意或無意,我們不稱此人不講誠信,而是叫做…… 。(見四、解題)。人際間的相處,沒有誠信,會讓人有切膚之痛的感覺,它造成的傷害遠甚於非人際間的相處,不過人際間相處時的誠信,也是最基本的,但也只能暫視為友誼,不能視為朋友,人生就是有太多的不幸從此發生,因為朋友是講「義」的,而不是「誠信」。
這裡所說的做人,不是在講一般我們所說「做人處事原則」的做人,而是把它定義在「是人」的最基本層面上。剛剛有提到,人不能離群索居,代表的另一層意義是,人都需要幫助別人,也需要別人的幫助,只是幫助與被幫助的方法不必拘泥於任何形式,有形的物質、無形的思想行為都是,例如拿金錢與物質來說,它是有形的;但是有些人在有些時候,在一念之間不能釋懷的時候,在那個當下受到別人有智慧的開釋,而有獲得重生的感覺時,就是屬於無形的。只要你「是人」、生為人,對於受到別人幫助的部分,不管大小或多寡,都要會知恩,感恩,不必報恩,但要以「不可忘恩」的方式銘記在心,也許往後能蘊育成一股博愛的力量,在人生中的未來,伺機(也不必刻意)反芻於其他的人、事、物,也或許能創造出一種不一樣的「另類傳承」(註)。在這裡強調的是「會」而不是「要」的原因是,「要」是屬於一種要求,但「會」是出自於一個人內心的本性,不假外求:假如我們自認為「是人」的話。如果是「不會」的話,人生中的其他任何事情,還有需要再繼續談下去嗎?
中國的先聖先賢曾經有說過的一些格言如:知恩圖報、感恩圖報、受人滴水之恩,當思湧泉以報。個人以為這些都是不切實際與不恰當的,應該是,知恩但不必報、感恩也不需報,只是報答的方式,應該是以本文先前所主張的「另類傳承」形式為主,為什麼,因為「受者」的情況必然是居劣勢的,在這種情形下,能夠生存下來就算不錯了,怎麼會有能力去圖報呢,是以這一種不切實際與不恰當論述所形成的框框,必將侷限住「受者」未來人際關係的開展,另一方面,「施者」在幫助別人的當下,也一定不會有「求回報」的心;若預先即訂有「求回報」條件的,那就不是施了,而是一種有條件的約訂,至於有條件的約訂,在事後能不能夠遵守,就回歸到前面第一項所說的「相處要誠信」的範疇了。在此回歸到本段主題:「圖報」對「施與受」雙方來說,都是一種負擔,一種承受不起的重,所以說,免了吧。至於說,在我們生活周遭中,常會遭遇到違反了「是人」的基本法則的人,也就是:「不會」知恩、感恩、雖不必報恩,但是卻會「勇於」忘恩的人。我們要如何為他們定義,以至於保護自己呢?上列冒號後的19個贅字無法定義得出真義,其實只要用……四或三個字就可以了。(見四、解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發現自己或者別人,在面對工作或者與別人互動的時候,擁有著無比的活力與熱忱,能夠俱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他的人緣往往會很好,但是不論一個對人及對工作都有熱忱的人,也會免不了有流言產生的,造成對別人或團體甚至於自己的傷害,為什麼!這是因為有些人雖然對人熱忱以及對工作認同,但這並不代表他對別人的觀念或對組織目標的努力,也會有著相同的認同,當有不同意見或者想法時,尤其是在事情的重要關鍵時刻,就不一定會採行面對面或公開方式的溝通與協調,就算有,怕的只是表面的敷衍而已,有的時候雖然不俱惡意,卻也是故意,傷害也就因此造成,這種情況,就是筆者所謂的「熱忱非誠信」。所以說,不論是對自己的了解以及在與他人互動的時候,任何一個人都要學習與學會分辨清楚自己與別人「熱忱與誠信」的差異,培養分析、了解自己與他人情緒管理的能力。不要在意自己的熱忱竟變成了誠信,也不必勉強的將熱忱變成誠信,免得傷害了對方、傷害了自己,甚至於被別人所傷害;若不幸的話,還會因此被「抓耙仔(台語)」劃上等號的,如果自己不是這類人的話,就會成為一輩子內心的譴責,因為社會上對這種人的觀點,可以說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誰會願意呢? 所以說,行事前:還是需要三思而行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遭遇到:相處不誠信、「做人」不會知恩、感恩、不必報恩,但是卻會勇於忘恩的人,以致於造成我們重大的損失與痛苦,如果這些痛苦不能釋懷的話,傷害就會發生;在這裡要強調一點的是:傷害別人與被人傷害的人,不全然是一般社會上所定義的邪惡或善良的人。所以說,雙方都不要過於把自己美化了,而是要冷靜的分析事理的對與錯,只是有一種定律是不會改變的:雙方都會運用各種言辭與理由來紋過飾非。如果這樣也就算了,若有一方不幸的採取同歸於盡或自殘的方式來發洩,對自己又有何意義?所以說,當遇到了「心術不正」的人(=or≠包藏禍心?),不要駡他,不要理他,算了啦!這樣子說,有人會認為是鄉愿而沒辦法真正的釋懷,這是因為「心術不正」有點文鄒鄒成語化的關係,不過從「心術不正」這句話我們加以衍生與聯結到一句名言上:有些人什麼都要,就是不要臉。想想看,一個連「臉」都不要的「人像」,鬼都會怕,更何況你是人。所以說啊!當你遇上了一個沒有誠信、不會感恩的「心術不正」也就是「不要臉」的人!算了啦!如果認為以上四個字、三個字還是太多了些,就用「惡質」(台語)好了,這是一種情況;另外一種情況是,在經過惡質性的利用,或者惡質性的攻擊(防禦為同義詞),就不再去面對後續難堪的景況,先前那種滔滔善辯時意氣風發的嘴臉,或者逞兇鬥狠的氣勢的兩種情況,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消風失重」(台語),通通不見了,套句股票市場的術語:利多用盡。這種人就是「孬種」,台語叫做「豎仔」啦!法國有一位大文豪曾經說過: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這個時候,試試看,會好過些的,不過當今的社會,似乎已需要大家能有積極的作為,也就是把這些「心術不正」的人指謫出來,以保護下一個即將受傷害的人,不過啊!先度量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也是一樣呢?要不要自己先坦白一下!
在職場上,如果心術不正與不要臉的詞句,運用在被傷害與傷害人兩者的關係中,而當這兩者有或者曾經有長官與部屬的垂直的直屬與間接關係時,部屬若為了謀取某種利益而成為傷人者,這就是所謂的賣主求榮了。
談到這裡,一定有人還會有一種說不出口的?號,也就是無法用本塊標題的四種用詞去形容一種人,也就是「恩將仇報」的,沒錯;不過若真要用言詞來形容出這種人言行舉止的內涵與本質的話,也只有「不入流」的「雜碎」了,而這些歸類在「雜碎」的人,事實上,已經是沒有什麼所謂的「羞恥心」了,當我們遇到了,也只能用「驚悚與恐怖」來形容,不過具有這種能力的人,也是少數中的少數吧,當我們的人生有這種難得的機緣與經驗的時候,找個地方狂歡,為自己慶祝一下吧。
很少有人會說自己是個「很狠」或是「很有魄力」的人,這是因為「狠與魄力」是一種對他人評價的用詞。一個人所做的同一件(類)事,往往會遭致別人「狠與魄力」兩種不同的評價,這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這一個人給人的評價兩極化。流言也就會從此而生,其實要區別出「狠與魄力」的不同,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就是「介乎一心」,「心術正」的行事就是魄力,「心術不正」的行事就是狠,所以說,以後說人家「很狠」等於是在罵他「心術不正」,而如果說他是「很有魄力」的話,也就是誇他「心術正」的意思,狠和魄力的用詞,雖然是一種表面的修飾語,但是千萬千萬不能隨便亂用,而且當人家的面若說出罵人的用詞,是會引起糾紛的,不過當它們被運用到的時候,我們就要更深一層的去深思與探討他背後的真諦,也就是不要被他展露出來的表相給矇蔽到了。
1.鋼筋、黃金
有一個農夫想把祖先留下的土角厝改建成洋樓,但是缺少了鋼筋大約一噸,鄰居知道了以後,很好心的願意提供,而且告訴農夫說,用鋼筋蓋房子的優點,但是要用農夫家裡,那個用一噸金磚砌成的椅子做交換。
2.礦泉水
有一個旅行家在沙漠中迷了路,因缺水而快要渴死了,很幸運的在最後關頭遇到一隊駱駝商隊,拿了一瓶礦泉水給他,而且還帶他回到了城市,該旅行家立刻到便利商店買了一瓶礦泉水還給了對方。
A與B是每天爬山運動,無所不聊、無屁不打的伙伴,A或(不是與)B,和C是每天泡茶,也是無所不聊、無屁不打的伙伴,但是C和B或(不是與)A,却也認識,但少往來,或許只是一年偶而碰面,却有著30秒鐘點頭互動之誼關係的人,然而在一次30秒鐘的互動中,C却向B或(不是與)A說了:聽說你...其實只要不是惡質,A、B、C都沒錯,A與B可以笑看C所造成的漣漪,然而更重要的是,C必須要重新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間,互動時的說話藝術,想一想,在人際間互動的關係中,自己是A,是B,還是C?
在我把文章掛在部落格上以後,我就會隨時的反省自己的思想與言行,有時和朋友聚會時也會不經意的表露出自己的思想模式,不過也偶爾會有人吐糟的說:你把事情釐得那麼清,不會太辛苦了嗎!人生有的時候要糢糊一些才好過的,有時候也要原諒別人所犯的錯誤。這也讓我想到我寫部落格的源起,後來有一位同事向我脫口而出的吐糟:你們領薪水的人,不要和人家講「義」(台語)。這句話不僅讓我當時有當頭棒喝的感覺,也讓我以後有了一個思考的問題:真的是如此嗎?那為什麼講「義」的人,有人會活得豪爽與痛快,而有人却會落得自殺收場?因為我就曾經想過自殺,而別人的情、義則讓我存活下來,而現在的我却也因為情、義而活得豪爽與痛快,最後我得到了結論:人是靠情、義而存活的,若無情、義,等同於行屍走肉,有時候會連禽獸都不如,而人每天每一時刻都會和別人接觸,如何的在生活圈中:同中求異,以避免造成傷害;或者在不同生活圈中:異中求同,尋覓知音。如何讓自己的情、義和別人的情、義相交熾,這就靠智慧的養成了(見智慧語錄),建議用本部落格的理論去篩選,可以縮短人生試煉的歷程。
說到骯髒,就會令人想到流浪漢,讓人有頭皮發麻,唯恐避之不及的感覺;但是沒有相處,就無法感受到擁有潔癖的人,帶給週遭人的傷害,比骯髒的人來得更大,為什麼?因為後者是有形的,可以防範於未然;而前者是無形的,它最後會要求別人去改變自己來順從自己的標準,然而更可怕的是,一個骯髒的人却用潔癖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說到最後,我們要如何做?無他,保持乾淨就好。
不過我們思考的重點。不要只是想到環境的上骯髒、潔癖與清潔,那就會變得狹隘了,而是要延伸到我們身、心、靈上的骯髒、潔癖與清潔,所以啦!當有人標榜自己是道德上有潔癖的人的時候,就要小心處理這種關係了,因為他們永遠會堅持己見,以其為畢生職志,奉行不違,所以說,要不要與能不能防範於未然的避而遠之,就看自己了。
在角色的這個議題上,我們先談取捨,有一個很明顯也最教人痛苦抉擇的案例為:假如有一天,你的配偶和父母同時落水,且將要滅頂時,你要救那一邊?當時在課堂上的老師問了以後,全班只有一個人說:救配偶。照他所說的理由是:按成本效益來說,救了父母,可能沒幾年又要再辦一次喪事,救了配偶,可能幾拾年以後,才會再辦一次喪事。
記述以上這段問答的談話,其代表最深的涵義,筆者進一步的解釋為:家人和親人要釐清楚。而所謂足以將人滅頂的「水」,如果大家真的把它有形化的說成是可以行船的江、河、大海或甚至是水塘的話,那就又未免太窄化了它的意義了;其實當親人之間若在觀念或認知上,有出現衝突或糾葛的情況時,這個「衝突或糾葛」的情況,就是我們所謂的「足以讓人滅頂的水」了。此時就在考驗身在岸邊救人的人的智慧了。
接下來談角色的扮演,人生在世,本就扮演著各種角色,如:父子、夫婦、手足,及長,就增加了長官、同事、朋友...等等,此處所談的角色,則僅限於五倫中的父子、夫婦、手足三部份。每個人都會同時扮演著兩個以上的角色,而在各種角色的扮演時,相互間都必定會有衝突,處理的不好,就會發生問題。社會新聞中,常上演做先生的為扮演好兒子的角色,而去壓迫了自己的太太,最終造成自己家庭的破裂;另有一笑談的是,有人用「女兒賊」的文筆寫下出嫁女兒回娘家拿東西,做父母的則是:罵在嘴裡,樂在心裡。至於每個人要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尤其是在相互間的角色有衝突的時候;其實最簡單的公式就是,家族中以家庭為中心。任何人不能為了扮演好女兒、手足的角色而放棄人妻、人媳、人母的角色;也不能為了扮演好兒子、手足的角色而放棄人夫、人婿、人父的角色,在以上兩組中的兩者對應的關係,孰輕孰重,應順勢而為,要仔細的拿揑清楚,重者勿欺壓輕者,輕者也切勿說重者有私心。終歸一句話,當得了好太太、好媳婦的人,一定可以當個好女兒和好手足的人;但是當得了好女兒、好手足的人,並不一定能夠當得了好太太、好媳婦,其餘的就請類推。
十一.實力與能力(98.10.18)
有無實力、能力強否,是用來對一個人的評價。但是實力與能力又代表著什麼?在一切講求量化的今日,似乎又太空洞了些。當然,有很多有學問或有能力的人,可以做出很恰當的解釋,而個人的解釋則為:生存,也就是生存的實力、生存的能力;生存就是一種現實,而何謂現實?也就是要靠物質來支持生存,至於物質的獲得,就在於憑個人的努力以換取物質,當然,它也包括了所謂哄、偷、拐、搶、騙的實力與能力。所以說,用最簡單與粗俗的解釋就是:實力與能力的有無與強弱,最終代表的,是一個人賺錢的多寡。想一想,自己的付出與努力,能換取多少的金錢與財物以維持自己的生存,然後和週遭的人相比一下:為何比別人多,又為何比別人少?至於有人會說:怎麼比啊?打個比方,在現今經濟不景氣的年代,公家機關中的工友職位就比私人機構的一般職員來得有保障和幸運,更遑論失業和裁員了,它代表的最終意義就是:生存;但是和自己單位的職員相比,退休後就不能享月退俸的福利。
「用人」啠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一本「臣略:中國古今傑出層峰用人御天下方略」的書,就將人才分為:鑒才韜略、求才韜略、識人韜略、選才韜略、察人韜略、育才韜略、勵人韜略、容才韜略、愛才韜略、用才韜略、御人韜略十一卷,共一百五十八則事例,幾乎將對待人才的方式全包括了。
不過「用人」是有權力對沒有權力者,也就是上對下的用辭,這也得看大環境的不同,而有所不一樣,這裡所謂的大環境,是指公部門和私部門的不同:
一.私部門:當老闆要用人的時候,他可以虛位以待,也可以隨時的淘汰不適任人員,當今的大企業,每年動輒招募上千名員工,不是因為他們公司有新的部門要成立而需要人才,而是公司訂有評鑑制度,每年會固定淘汰掉一定比率的「後段班」,如5%或10%的,以保持公司一定的競爭力,所以說,「臣略」一書可以完全的適用於企業的老闆,以及他的每一個管理階層。
二.公部門:公家機關用人則是要經過國家考試,不能完全的說成是「虛位以待」,而能夠通過國家考試取得公務員資格的人,基本能力固然有,不可否認的,運氣也佔了一大部分,有一些不被私部門接受的人,也就循著這個管道進入了公部門,除非犯罪,中途被解職,否則平安工作到退休;為了政令推行的順利,以及某些有特殊性質的工作,也就有政務官和約聘僱人員...等的設計,用以遴聘一些特殊的人才。所以說,「臣略」一書內容的運用,在公部門中,就比較偏重於「因地制宜」的「適才適所」了。
不過本文所說的「用人」,則是在指一般性用人的基本原則。當我們發現了一個:相處没有誠信、不會知恩、感恩,雖不必報恩,但卻能勇於忘恩的人時,為了自身與團体的利益,就應該主動了解,和對方進行溝通,導正他的觀念並勸其改善。子曰:人非聖賢,熟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目前,在一般管理制度的設計上,不也都是設計成三級制:如三小過一大過,三小功一大功,目的也就是在給一個人有改過自新的機會。所以說,對於一個人的犯錯,我們儘可能容許他在二次的範圍內,不要一次就否定了對方,若仍就無法改善的話,也就是在犯滿三次出局的情況下,再將此人明確的定義在「心術不正」的層級,而對於重大「事件」(誠信與感恩)的違背,就要立刻一次用二大過將其定位在「心術不正」的層級上,以避免日後自身與團体的傷害擴大,這就是所謂的「當機立斷」與「魄力」個性的展現。面對「犯錯」,還有另一種見解: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錯,犯錯並不可耻,可以不承認,但要默認,不可以狡辯。
人不能離群索居,但不是每一個人對自己週遭和他互動的人,都能夠俱有識人的能力,淺述以上「識人」與「用人」最基本不過的法則,提供個体進修與群体共修的智慧,期待大家都能廻避掉不必要的傷害與被傷害,增進社會更多的祥和與樂利。
其實,站在「本我」的個人立場來看,人的一生非常短暫,心術不正、不要臉、恨與冷漠,無非都是自居受害者的防禦兼攻擊性的用語及武器,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否都要將精力虛耗在這些痛苦的深淵中呢?不要說一分鐘,一天、一個月、一年、二年的,即使是稍縱即逝的閃念一秒鐘都不值得啊!在面對自己週遭人的時候,將七倫的關係定義好,收拾起傷害別人的念頭,也避開被加害的機會,減少糾紛的發生,甚至於不再有糾紛發生,如果不幸的仍然自覺被加害了,想想看,彼此雙方可能有機會再相處在一起嗎?這時候,學習與學會「寬恕」(註2),對短暫的人生來說,將會受益無窮的,所以說,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然而冷漠的相反卻不是愛,而是「寬恕」,冷漠有如一個人的「心牢」,形同終身監禁,惟有「擁有寬恕」的人,才能算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註1:現實中的財務類,當該還而且能還的時候,只有完成的人,才配談「另類傳承」,否則只是「不要臉」的奢談,至於在借貸之前,偽裝自己的還款意願與能力者,就更不用說了,這就是一般所謂的:欠錢不是什麼,賴帳才是可耻的。
註2:寬恕不等於忘記(聯合報950228第八版)
2.1:只有成熟的人,才會寬恕別人!才能享受到寬恕以後而來的平安(讓高牆倒下吧 李家同 49頁)
個人是苦口婆心的寫下這篇文章,並無惡意,但是又有誰能了解呢?是受中國人悠久文化的影響嗎?不講誠信變成了所謂的權宜,
講誠信的人却被人指責:不懂權變,弄得大家都不知道對方說話
的意思是什麼?都在猜..猜猜看,曾經有位親戚當面告訴我:
你太真了...我的老天,我和你是第一代的親戚吔!相處也需
要虛與尾蛇嗎!曾幾何時,不講誠信成了台灣人甚至於中國人個
性的一部份,以下摘錄一個網站,敍述一位台灣女孩在法國,因
一念之間造成了自己抹滅不去的痛,個人相信,她能把自己的過
往如實的記下,引以為戒,也是大功德一件,祝福她未來的人生
仍會有開花結果的機會
http://www.facebook.com/l/cAQH7wRyPAQGaWNQmxNLVk_7g0SppNt86
vJUNHfUv5pfXIA/tw.gigacircle.com/9247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