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兄弟手足是五倫中的一項,人的出生本就有先,有先的,也就是一種順序了,幹嘛還要再去強調呢?長大後,每個人的人生際遇大不同,能力也會是一樣的不同,不一定是「長的」要照顧「幼的」,「幼的」要順「長的」意再說什麼:兄友弟恭的,更是古代宗法制度中的封建思想,仔細的去分析一下,設計和施行這些拑制人性制度的王朝,最後也是走向滅亡。所以說五倫之中的長幼有序觀念的實質意義不大,應更易為「兄弟有情」,也就是說,五倫中兄弟的真諦應該是兄弟有情,而不是長幼有序,至於長幼有序成就了曹植的五步詩,流傳千古,或許也是另外的一絕吧。不過在這裡,也不是在否定長幼有序的這個觀念,只是長幼有序的觀念應該是用在家中長輩與晚輩,乃至於職場中沒有直屬上下屬關係,但卻有明確的職級分別關係之間的禮節,而不能用它去界定一個家中兄弟之間的關係。

說到「兄弟有情」,讓人不可否認的,它總是會令人不勝唏噓的時候,這是由於我們平日所倡議的五倫中的兄弟一倫,自古以來標榜的都是「長幼有序」而不是「兄弟有情」,甚致於忽略了它的原故,而這個觀念影響的深遠,也是自始至今,乃至於未來其實「兄弟有情」的本質,也是可以分成二種不同性質的階段當男女二人結婚共組家庭後,生養出的子女間的手足之情,可以說是一種「純情」,由於受世代傳承觀念的束縛的關係,多數位居「長者」,倚仗著「長幼有序」的觀念,在家庭中原本就享有較多的權勢資源與利益,相對的,「幼者」則多半被侷限在「兄弟有情」的範疇內,而處於弱勢,在這種不對等關係中的尤有甚者,多半是前者先另組家庭,繼之以或多或少的任何形()勢凌駕了先前的家庭成員,如果存在著私心的話,夫妻聯手,對於原本應該屬於共有資源的掠奪,更會是無所不用其極的;直到人生終了,長、幼彼此雙方之間,一生都無法卸除這種加諸於己的無形枷鎖,除非兄弟鬩牆,而更嚴重的延續,則是親人反目,不過卻也因此造成諸多的不幸與遺憾。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時常會聽到某一個家庭中,有成員對其他的成員語帶諷刺的批評:結了婚就不一樣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普遍但卻不正確的觀念與想法,因為兒女或者手足間,只要有人另家庭後,整体上就被賦予家族的稱謂與意義這個候,不止兄弟間的情,就連父子間的親,都同時的產生了變化,往後若需要而召開會議討論的性質,不論會議主持人有無更動,均被稱為家族會議而不是家庭會議,這個候的任何一個家庭成員,其內心都必須認清與調適好從家庭成員轉變成家族成員的事實,這是因為家庭中的「兄弟有情」偏重在感性的「相互擁有」的情感關係上家族中的「兄弟有情」講求的則是理性且單向的關心與付出;而在家族中尤其忌諱的是,任何一個家庭僭越甚或取代其他家庭在家族中的地位與角色,至於家族成員間,遇事與解決紛爭,應該要理為處理準則,不能有哄、偷、拐、搶、騙的不當行為發生(註1走筆到此,讓我們仔細的想一想、認真的看一看,以上所說的情形,不就發生在我們的周遭,甚至於自己的身上!身歷其境時的痛苦,外人無法感受,但要如何的解呢?在此忠告:不能訴諸於法,因為它的後續發展,對人性衝擊所造成的影響,絶對會令人無法想像的。所以在此建議:寬恕吧!至於寬恕的理由,在「談人」的結語中,會有更多的敍述。一樣的「兄弟有情」,但是從家庭成員轉型到家族成員後,還是有那麼一丁點兒不一樣的(2)不是嗎!轉型成功,枝繁葉茂,轉型失敗..-...。環顧中國人,轉型成功的列子,幾乎微乎其微(看看自己父母的兄弟.自己的兄弟以及自己的孩子),尤其當遺產繼承發生問題時,更是轉型失敗的最大因素(參見御下台灣人心靈上的悲情枷鎖),如果在轉型的時候,不幸失敗的話,另有一句偈語提供大家參考:

寒山問:人家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罵我騙我這時應該如何

拾得云: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幾年看他怎樣

1:也就是談人所說的:心術不正、不要臉、下流

2:家庭成員叫家人,家族成員叫親人,不能把家人視為親人.或者把親人視為家人.也不能把親人視為路人甲.更不能把路人乙視為親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ke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